多家上市公司“提级”舆情响应机制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严监管态势持续。在此环境下,上市公司加强舆情管理成趋势。

多家上市公司建立舆情管理“吹哨人”制度

新媒体时代,舆论环境复杂多变。作为公众企业的上市公司更仿佛置身于“楚门的世界”,一举一动均备受关注。为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声誉风险事件,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多家上市公司制定舆情管理制度,布局声誉风险管理工作。

从上市公司公布的舆情管理制度内容来看,多家公司舆情管理制度框架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大多涵盖舆情的定性与分类、舆情管理组织体系、工作职责、舆情处置等内容。

公司应对舆情事件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如遇重大舆情事件,公司高管层牵头成立舆情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就舆情应对作出决策部署。同步,需开展实时监控,密切关注舆情变化,工作组根据情况采取多种措施控制传播范围。

上市公司发布舆情管理制度或出于监管要求、合规性考虑

上市公司扎堆发布舆情管理制度的背后,或是出于监管要求及合规性考虑。

监管部门近期对上市公司舆情工作进行调度,公司根据相关业务规则指引,结合舆情工作实际情况制定舆情管理制度。目前该制度主要为框架性内容,旨在为舆情处置提供指导思想。下一步,公司将持续细化工作流程,完善舆情管理细则,为应对突发舆情风险事件提供决策参考。

一方面从制度建设、团队建设、内控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自我治理能力。另一方面,着眼于媒体、公众的外部评价,关注公司可能发生的声誉风险事件,对公司股价、公司商业信誉及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

舆情应对制度建设系上市公司舆情处置基石

数智时代,技术变革驱动媒介生态变化,上市公司身在其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舆情挑战。今年上半年,天价听花酒遭315“打脸”、广汇汽车提前锁定退市等负面舆情事件频发,无一不在警示舆情管理制度的重要作用。

今年五一期间,百度副总裁璩静陆续发布“员工闹分手提离职我秒批”“公关人春节周末没有假期”等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事件发酵后,百度市值蒸发超60亿港币。

上市公司突发重大舆情,投资者可能会对其正常经营状况产生怀疑,对公司长效经营失去信心,导致公司基本盘失衡。声誉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会影响公众对其的品牌认知态度,影响公司品牌建设。为此,企业需建立健全舆情管理制度,及时识别舆情风险,通过完善的处置机制积极面对,尽可能降低声誉风险事件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