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原则助力破解邻避效应

网络舆情中总是会反映出某些群体因自身利益受损后,如当下疫情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势必要有新的措施,如定点专科医院的建设和使用就是为了应对社会面感染者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但却引来了突出的邻避效应。

邻避效应英文表述为“Not In My Back Yard”,即“不要在我家后院”,指的是政府推行某项政策措施或者审批设立的具有一定强制管理性、环境影响性、群体针对性、非规划临时性项目等时,所涉及区域的公众表达不愿意接纳该项目,不配合实施,并形成一定的媒介表达行为。

邻避效应突出体现的就是认同差异性,从社会整体性和大多数人利益角度出发,某项工作某个建设势在必行,服务大众,政府主导;若从微观角度看,如附近居民、商户,如项目涉及的搬迁、转岗、聘用人员等,个体及小群体利益又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影响,这两者间又并非是简单的取舍关系,这不仅是实际工作推进的难题,往往也产生舆情风险。

如何破解邻避效应,实情是前提,舆情是效果,要把好事办好,要考虑四个原则。

1、沟通优先原则

在融媒体传播中,公共项目悄无声息的实施是不可能的,那么信息公开、程序透明、投诉有解就是标配工作。消除部分群众疑虑,需要从始至终建立起充分沟通交流的渠道,从项目公告到监督管理,从接纳群众投诉到合理的补偿协商,公共项目要更全面的考虑公众的感受,大众与小众从重视程度上要一致,建立了通畅的沟通和解决途径,才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2、长焦短视原则

一般在邻避效应中,部分群众担心担忧的是“可能的风险”,而相关部门推进项目建设是要抓紧解决“眼前的困难”,这两者间恰恰最能体现一个措施或项目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为什么建”“怎么保证建设质量”“建设如何做好长效运营”,这个逻辑越清晰,对公众讲解得越透彻,由此而来的疑问才会越少。因此,某些项目建设必须边干边说,特别是要同步做好对于直接涉及群众的解释工作。从舆情应对的角度,需要的则是一方面要强调项目实施的充分理由和质量保障措施,一方面则是要回答“有可能的风险已充分考虑”“过度的担心是杞人忧天”,更重要的则要从长远角度让群众认识到利益收获,比如一家应急的定点医院,将来也可能转换为条件优秀的养老机构或专科医院;比如一条路的建设,必然整体提升本区域的通行效率等。长焦不是画饼,是要实实在在地告诉群众,措施也好,项目也好,是应急工作但也有长远考虑。

3、角色转换原则

在某一项目建设中,一定不能形成政策制定、施工组织、周边群众的对立性,要通过提升群众的参与性,提高涉及各个部门的责任意识,实现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模式。群众不只是旁观者、批评者,也应该是参与者、监督者,甚至可以成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志愿者,项目实施后解决就业岗位的受益者。

4、合理补偿原则

如果部分群众利益确实受到影响,一定要在合规合理的范畴内解决,规则要明确,途径要多元,结果要公平,既保障群众利益,又切不可出现闹得欢得多的“错觉”,那其实也是对公共利益的伤害。维权可以,违法不行,该得的不能少,狮子开口漫天要价没门,底线守牢,才能解决因邻避效应产生的公共项目“一建就闹,一闹就停”的麻烦,杜绝小闹小补偿、大闹大补偿的错误导向,消除个别人想通过滋事闹事获取不正当利益的念头,形成公众依法依规才是最好维权的心理认同。此外,补偿方式上除了简单的经济补偿外,增加居民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周边生活工作条件等,让更多人收益的“项目添加”方法更值得考虑。

邻避效应是实情和舆情中的常见难题,归结起来就是从不同角度出发,所形成的权利、利益和情绪上的纠结和冲突,这其实是对社会治理能力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必须要尊重直接涉及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在合理的范围内加以解决;一方面不能形成只愿意享受社会福利,不愿承担施工影响的误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