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错峰操作”四法

舆情叠峰,是指舆情事件(议题)的发展呈现热点素材交叠的现象,它既从同时段的素材中进行横向联想,又从历史素材中寻找新的舆情热点,本质上属于公众对社会公共事件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这种多热点叠加的综合心理反应,往往会助推舆情态势高位盘桓,呈现共时或延时的现象,引发强大的社会动员效应,给网络综合治理带来严峻的挑战。结合舆情实践,“错峰操作”能够有效防范妥处舆情叠峰风险,其主要思路是:

“报讯驿站”——防范议题失焦

大数据时代,舆情信息的筛选、甄别、核实、判敏等流程更加繁冗,舆情演绎趋势更加复杂多变,议题失焦泛化的结果呈现为两个极端:一是所见即舆情,相关议题横向串联、纵向钩沉,网民往往对文本、符号、图片及视频进行二次创作,借助敏感词和情感的交叠进行情绪化或俚俗化表达;二是一切皆归咎于体制机制问题,部分网民分析网络舆情和社会动态背后的深层次关系,无限挖掘舆情背后潜藏的深层矛盾,将矛头指向意识形态。

防范舆情议题失焦,关键在于精准研判舆情态势,主要可以从构建预警体系和应对体系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建立网络舆情“报讯驿站”等预警体系,提升舆情采集、分类、整理、报送等流程的灵敏性和规范性,将网络舆情节点判敏关口前置,如什么时候达到舆情峰值,什么时候降到舆情谷底,同期会有哪些新增热点,哪个时段的舆情热度变化比较明显等;另一方面,健全网络舆情“高速公路”应对体系,对进入应对环节的舆情事件(议题)进行事实复核和舆论承压评估,全面分析舆情传播动态,从瞬息万变的舆情数据中找准管理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避免网络舆情进一步扩散。

加固工事——规制传播失序

网络本身的开放特性决定了舆论生态格局的开放性。在舆情实践中,网民固有的自组织秉性导致舆论话语权分散,随着各种事件流、信息流、意见流、噪音流不断交互,越来越多的自媒体通过数据挖掘和专业分析,得出各种个人视角或本位主义结论。舆论失序带来两个后果:一个是网民自由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交流和讨论,互相攻讦,舆情从无序走向更无序;二是主流媒体、官方声音迟迟难以成为引领观点,有效管理舆情的难度越来越大,难以使网络舆情从无序走向有序。

要规制传播失序,明确传播边界。主要路径有:其一,协调共治,拓展传播源头。网络舆情管理不再局限于网上言论领域,而必须全面掌握网络舆情运行规律及其与现实社会的相互影响,实现网上网下充分联动。其二,校准靶向,把握议程设置。社会管理者通过对具体事件(议题)进行规制和引导,从而把社会关注点引导到特定方向,促进舆论向好向善发展。其三,严整队伍,培养理性族群。强化理性族群在传播过程中的“压舱石”作用,不仅能为网民提供客观信息和理性观点,还能借助其自身存在的社交范围等优势,迅速壮大为舆论场的强势声音。其四,标定阈值,严管越线言行。严格按照近年来密集出台的互联网法规,强调虚拟空间、真实法则,合法合规就是底线,越线就是风险。

流量削峰——警惕情绪失衡

情绪失衡是舆论场的一种非平衡态,主要指网民针对社会焦点问题释放的刺激性信息所形成的非理性情绪、态度和偏激观点、意见,往往发生群体极化效应,进而产生分化,形成意见“一边倒”或完全对立的“舆论壁垒”,存在较大变异可能,进而严重冲击网络治理秩序。其主要成因是:第一,同气相求,固化偏激情绪。分众传播、个性化传播使偏激的观点更容易找到同类,报团取暖加剧了舆论偏激情绪。第二,“舆论壁垒”远离平衡态。随着时间推移、事件平息,曾经的“舆论壁垒”变成“沉睡的火山”,任何一个外界诱因的深层激发,都可能导致“火山复发”。第三,在网络舆情显现、发酵、形成、变化和消解的整个过程中,过于强调应对管理,而忽略综合治理,治标不治本导致情绪积压,潜在可能演化为一种新的舆情。

情绪失衡问题是网络综合治理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这就需要各级社会管理者更加准确地把握网民情绪特点,预判舆情发展趋势,提高舆情管理的效能。主要建议有:一是,由关注个案向整体掌控转变。将原先政府部门习惯的网络舆情应对,推进到全新的网络综合治理,更加凸显网民的主体性和处置的科学性。二是,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测转变。在舆情从混乱无序转向稳定有序的过程中,可通过数据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网民情感倾向和舆情态势,将简单被动的处理状态推进到积极主动的治理状态。三是,由定量管理朝定向管理转变。量化管理就事论事,将网民观点以量化的形式转化为可供计算分析的标准数据,但网民的情绪和态度是无法精确量化的,只有坚持科学理性引导,才能在复杂微妙的舆论场中探幽索隐,从而预测未来趋势,提前部署预防应对。

平垸行洪——严防处置失控

网络舆情作为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核心体现,具有显著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借助移动互联等新平台、新技术,网民铲平了公共舆论表达的门槛,在一定层次上推进了政府治理平民化,在某种程度上会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发展;另一方面,公民素质的参差性暴露出公民参与政治性社会事务的非理性,而管理者专业水准、社会治理能力以及应对舆情的偏差,则容易导致舆情升级为危机事件。

综合来看,网络舆情如果没有及时“排雷”,后果主要体现为:一是舆情处置失控,直接体现为舆论场的负效用无限夸大,以及涉事单位形象修复困难重重;二是舆情处置失控损害政府公信力,导致执行力、凝聚力、号召力、组织力不彰,严重影响行政效能;三是舆论生态、网络亚文化、社会开放性等因素,会导致网民对某一社会现象、议题、事件形成标签化认知,其负面影响无法预估、极其深远。

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是一项各要素相互调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综合管理平台(系统),既要依托专业技术支撑,又要整合行业智库专家资源,还要将“单兵作战”的应对管理推进到“多兵作战”的协作管理,强调协同性。做好舆情工作,主要是“三部曲”:第一,端正心态,从办理到处理。办理强调末端应对,处理覆盖处置全环节,这就需要积极溯源,梳理网民、社会矛盾、历史问题以及网民各种情绪、态度、意见、意愿间的复杂联系,不能任凭网络风浪起。第二,综合施策,从处理到管理。处理重点在于一时一事一物,管理重点则在于一地、一域、一类,这就要求社会管理者打赢社会矛盾攻坚战,摸清理顺舆情滋生的源头,是否存在情、理、法交织等情形,咬定青山不放松,做好社会矛盾的“活血化瘀”工作。第三,同频共振,从管理到治理。管理强调刚性,多运用规则、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等硬性约束;治理侧重柔性,多依托文化、道德、素养等软实力。软硬结合,方能在每一个具象的事件(议题)中彰显善治的决心和能力。

新时代背景下的网络舆情,充分体现了时代诉求,网络舆情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治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这也对政府做好舆情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错峰操作”看似是在策略和方法等“术”的层面做文章,其实是在“道”的层面凝聚网络综合治理的共建力量。总体来看,各级、各地、各平台,从同心、同向的危机管理研究,转向善治、善能的综合治理研究,不仅是规范网络秩序、打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基础和凝聚人心的利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