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网络宣传舆论引导需健全三个支撑把握好六个度

移动互联信息化条件下,各级公安机关必须对网络信息领域给予足够重视、投入专门力量,密切关注它的影响和作用,积极探寻传播规律和应对方法。结合近年来公安网上舆论引导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公安机关在涉警涉稳危机案事件发生后的网评引导,针对利益群体和个人借助网络反映诉求、扩大影响的回应疏导,警方正面形象和工作的网络宣传,平安建设社会化动员工程的网络发动等,需健全三个支撑、把握好六个度。

一、健全三个支撑

公安机关要取得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网络舆论战场主动权,不被边缘化,至少需要高效的专业队伍素质保障,畅快的舆情信息搜集渠道,以及科学的舆论观点权重分析。

首先,从全国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新媒体应用及归口管理的警种部门看,分别为网安、办公室、指挥中心、宣传、公共关系、新闻中心等,力量分散,职能交叉,综合管理缺位,无法形成一呼百应的抱团宣传引导规模效应。面对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场,各级公安机关、各警种部门都应顺势而为,自觉将工作延伸至互联网,建立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公安业务精通、善做群众工作,有较强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微博、微信、论坛等各种网络载体同网民沟通交流的网络发言人队伍。通过组织建制、职能定位、目标考核、挖潜培训等途径,不断将这支队伍历练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这支队伍的高效,主要体现在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新闻观察视角,熟悉社会热点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观点,网上发布涉警权威信息,回应处置各类诉求,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一拉就响”,主动、准确。

其次,各级公安机关必须整合建立畅通快捷的舆情信息(网络及易引发舆情的信息)搜集渠道。毋庸置疑,网络信息是公安情报信息搜集的重要范畴,公安大数据分析不可或缺的指标(包括真实性、敏感性、关注性、时效性、丰富性)。同时,事关国家和政治安全的重大案事件、暴力恐怖袭击等敏感案事件、群体性事件、民警违法违纪行为等情况,极易被舆论关注、炒作形成负面舆情,是舆情处置部门必须第一时间掌握的信息。但是,目前公安机关存在情报信息归口部门不处置舆情、不接待媒体,舆情处置、媒体接待部门不能第一时间掌握相关敏感信息;涉情地区、部门迟报、漏报、瞒报信息;网络信息源监测发现不及时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以及网络时代民意指向“真相和责任”的“鲜明诉求”、当下中国网民政治化、前台化、泛道德化和激进化等特征,公安机关内部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舆情信息搜集渠道。一方面,涉情单位必须第一时间发现舆情信息。通过自主开发和社会合作开发舆情监测系统软件,实时获取涉警涉稳网络信息,确定传播源头,区分传播主体,追踪舆情内容,确保舆情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另一方面,各地发生可能引发网民围观、舆论炒作的案事件事实情况,要及时报送、推送舆情引导回应、媒体接待部门。确保网上回应、媒体沟通、新闻通稿有的放矢。

再次,各级公安机关必须培养舆情研判专门力量,为舆情处置提供科学的舆论观点权重分析。目前,公安内部有舆情研判职责的部门包括网安、国保、反恐、指挥中心、新闻中心、办公室、宣传等,各自为政、各有侧重,缺乏系统、规范和专业性。2008年开始,伴随国内网络舆情监测与研究机构的大量出现,舆情分析师已逐步在全国和全行业崭露头角,成为舆情气象员和预报员。2013年9月,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开展了“CETTIC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一年来,在全国范围培训了1050人次,其中860名学员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考试。公安机关是舆情高地,应着力培养自己的舆情分析师,为涉警涉稳舆情热点“望闻问切”、“悬丝诊脉”,在事件处置和舆论引导两方面开出建议“处方”,供领导决策。同时,还要在长效机制上,为警方声誉管理提供建议方法,树立公安机关在公众舆论面前的阳光形象。目前,我局已有28位县级公安机关、市局直属单位政委,以及相关岗位民警参训并通过考试获得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证书。持证的警方舆情分析师需加强岗位历练,在舆情观察与分析、对策与建议、打通两个舆论场、传递网络正能量等方面积极作为,努力成为实战型的舆情引导人才。无舆情分析师的县级公安机关、警种部门要主动选派业务骨干参加人社部与人民网联合举办的专业培训,提高本单位舆情处置效率。

二、把握好六个度

具体实施网络宣传舆论引导,需符合法度、明确态度、把握温度、控制速度、覆盖广度、体现力度。

一是符合法度。互联网是公共舆论场所,网络发言者都是社会人,都应该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网络发帖、交流、跟评、转播等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警方舆论宣传引导人员要带头守法、护法,坚决与网络谣言做斗争,与网络错误思想言论做斗争。舆论对冲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底线。

二是明确态度。态度决定行为,不论以何种身份、面目出现在舆论场,每名民警都必须牢记宗旨、坚定立场、勇于担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严守“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社会公共秩序、道德风尚、信息真实性”等七条底线。坦诚面对网民的质疑和批评,积极引导网友依法维权,自觉将警方正确的声音与公民合法需求相结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杜绝任何迎合网民错误言论、泛娱化倾向,以及企业自媒体营销炒作等过渡卖萌,甚至颠倒黑白、煽风点火,激化党群、警民矛盾的言论。

三是把握温度。现实社会中,我们提倡的“说理式”执法,与群众沟通、做执法相对人工作讲求“理性、平和、文明”,在网络舆论场同样适用。面对网民理性或非理性的情绪表达,需要不断增强网络舆论宣传引导的现场感。应对批评、发布通稿、主题宣传等舆论活动,要注重话语温度,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杜绝事实扭曲、逻辑混乱。区别对待网民身体里那三个男孩(一个温暖且善良,一个尖锐又刻薄,一个愤怒而悲伤),真诚择用恰当的温度,化解怨气、消弭戾气,赢得更多的认同、认可和体谅。惟其如此,宣传引导才可能入耳、入脑、入心。

四是控制速度。舆论博弈讲求策略,网络宣传不策划、舆情回应不谨慎,必然欲速则不达。当下,我们的宣传工作需要提高智商,舆情应对需要审时度势,避免自言自语、自吹自擂、雷人雷语、次生舆情灾害。其中,正面外宣的策划要积极考虑受众心理、舆论生态环境等综合因素,细化宣传形式节奏,善用群众语言及个性化表述,充分运用网络长尾聚焦效应,形成正面传播规模。舆情回应,特别是过错性舆情的回应,必须谨慎科学。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回应,都要在舆情态势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实施,尤其是应对舆论质疑等负面评论,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充分了解掌握网民诉求、媒体观点等,确定回应主体、方式、内容。

五是覆盖广度。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警方正面网络宣传、辟谣等舆论引导必须覆盖全媒体领域,打通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今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如何善用媒体,占领更广阔的话语空间;如何借力媒体融合发展契机,开展警方全媒体立体化舆论宣传引导,使得警方声音“见者远、闻着彰”,值得各级公安机关思考并及时做出相应决策。

六是体现力度。网上舆论工作能否做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各种舆论压力能否在对冲博弈对象间制衡,亟待解决的是舆论公信力,最终效果是进一步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包括警方在内的政府部门,务必重视“无论官方怎么说,我都不信”的塔西佗陷阱现象,切实落实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重点“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目前,参与网络负面舆论评论者大概有5类:一是围观、制造各类负面信息,添油加醋、煽风点火,以偏概全将所有现实问题归咎体制,企图以舆论搞颜色革命;二是以个人境遇、借负面信息等对抗反对社会主义制度,自称其言论代表“民意”,甚至提出“爱国不爱党”;三是积极围观各类负面舆情,言语粗俗,无个人观点见解,仅以戾气表明其情绪,“打酱油”的看客;四是评论负面信息,针对体制内问题,积极提出个人建设性意见,表达希望进一步完善、改良的美好愿望;五是对上述前3类人的网络言论进行针锋相对的批评、辩驳、引导,提出个人见解。

针对上述情况,警方应充分运用法律、政策、网评引导等多种手段与一、二类人做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渗透行为,及时打击网络谣言等违法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针对互联网戾气,与普通网民的沟通交流注重搭建“公共空间”,及时信息公开,努力找寻社会“最大公约数”,钝化矛盾。同时,要与第四、五类人建立网上统一战线,求同存异,共同维护网络文明,共同维护法律法规,共同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