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舆情风险提示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计,2024年夏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极端高温。持续高温对群众情绪及民生保障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应予以及早关注。

01自然灾害与安全风险攀升

应对与处置能力备受关注

1.自然灾害风险:持续高温天气下,干旱、森林火灾、山火等自然灾害风险增加,对各地应急保障和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灾害一旦发生,涉及救援不力、物资短缺、网传伤亡情况等不实信息和谣言传播风险也随之增加,极易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同时,如多地接连发生自然灾害,还容易影响舆论心态,滋生“天灾”“极端天气多发”等担忧讨论。因此,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高各级各类单位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敏感度,增强面对极端天气的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应成为重中之重。

2.安全隐患:受高温天气影响,安全问题的不利因素增多,火灾、爆燃、爆炸以及车辆自燃的风险上升。特别是在化工、冶炼、油品处置等危险化学品企业中,极端高温使安全隐患显著增加,生产、存储、运输等各环节均应加以重视。在这一背景下,舆论对如何落实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以及如何严防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更为关注,因此应避免安全隐患排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争议,以及涉及法律责任和赔偿问题的内容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3.农业生产:高温、干旱天气易影响农作物生长,长时间干旱容易导致粮食作物减产,影响农民收入,“保灌溉”成为各方关注的重要工作。农作物受影响后,保险如何理赔,政府部门如何帮扶等问题也容易成为热点话题。另外,农作物产量受影响还容易导致下游市场供需失衡,出现农产品物价上涨、囤货居奇等问题。电商平台上还容易出现借灾情“卖惨销售”等情况,一些主播为销售商品,在介绍中夸张、夸大灾情影响,甚至虚构受灾情况,制造“绝收”焦虑,进而影响舆论对灾情的判断,并影响农产品市场行情,如发现类似行为应严肃处理。

4.夏季高温环境污染:长时间高温天气和城市热岛效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对空气质量容易产生影响。而空气质量下降对群众的影响较为明显,如出现重污染天气容易滋生针对环境保护的负面讨论。

02民生保障高度承压  特殊岗位劳动者权益备受关注

1.用电保障:高温天气导致用电需求激增,长时间高负荷的电力运转容易引发断电、火灾等问题,极端天气下,应急抢险的速度和能力易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更为严重的是因能源紧张和供应不足出现的“拉闸限电”等问题。一旦限电,对企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都会产生较大影响,限电时间和限电范围都容易引发舆论不满,从而引发质疑相关部门电力保供能力的集中质疑,如后续需要跨地市的进行电力调配还容易引发供需两端群众间的争议。建议相关部门提前进行规划,做好极端情况下的应对准备,全力以赴保障民生供应稳定。

2.供水安全:受高温影响,群众用水需求增加,保证居民用水稳定和水质安全成为重要工作,另外如出现供水紧张,应优先保障市民生活生产用水需求,应警惕绿化、环卫等工作用水浪费与市民生活用水供应不不足形成“对比”引发集中争议。

3.降温产品涨价:2024年3月底开始,有关“铜铝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下游家用空调等降温设备成本压力大增”的消息就引发舆论关注,随着高温天气逐渐增多,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需求逐渐增高,降温产品价格居高不下易引发群众反感。另外,安装过程中隐形消费和收费不透明等争议也容易引发集中质疑。

4.食品安全:高温天气下食品安全问题更应得到关注,除了加强餐饮行业的管理外,还应重点关注集体食堂的卫生和食材质量,严防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同时重视外卖行业安全,避免外卖卫生差和外卖店铺监管“空白”引发舆论集中争议。

5.医疗行业挤占风险提升:高温易导致中暑、热射病、心脑血管问题等多种疾病,长期在空调房内也容易对身体造成危害,极端天气发生期间,集中就诊易给医疗机构带来压力。建议做好夏季医疗机构高度承压的风险预警,做好就诊安排,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警惕医患纠纷甚至恶性事件。另外在高温天气下,医护人员也需要面对极大的压力,建议医院重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并积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确保医患双方的权益得到保障。

6.文旅服务保障亟待加强:暑期旅游旺季文旅压力增大,在各地文旅部门都在“拼服务”的大背景下,为游客提供解暑纳凉渠道、提升景区景点服务能力或许可以成为各地文旅部门探索的新赛道。如在景区发放酸梅汤、设置乘凉点等方式缓解高温天气给游客带来的不适,提升游客满意度。同时关注导游不当安排和不当言论,尤其是一些“低价游”“零团费”的旅行团,因参与的多数为高龄老人,其安全保障更应得到关注。

7.应急救援人员保障:自然灾害和安全风险增高的基础上,应急、消防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压力持续增大,以消防为例,公众对于消防队员在高温下的工作条件和健康状况关注度较高,受此影响建议加强一线人员防暑降温保障,合理做好救灾安排,一旦出现消防队员中暑、受伤等情况,应第一时间处理,时刻把安全放在首位,坚决杜绝“不作为”“不重视”的处理态度。

8.关注劳动者权益维护:极端高温天气对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员、交警等户外劳动者和新业态群体的影响更多且更加直接,相应的,户外劳动者的权益和福利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应警惕高强度劳动、不合理休息、日常工作防护保障不到位、高温补贴和福利不能落实发放、物资保障质量差、克扣补贴福利等问题。同时各地为户外劳动者建立的“服务驿站”应保证服务功能,警惕“闲置”“空置”,引发争议。

03 学生诉求持续升温 平衡需求应重点考虑

1.学习和生活环境:随着气温上高,学生及家长要求宿舍、教室安装空调的讨论持续增多,此类内容易在网上引发争议,一方面已经毕业的社会人员和在校学生容易针对安装空调的必要性产生对立争议,另一方面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容易为争取空调而进行集中的投诉和呼吁活动、中小学校还可能因“家长出钱为班级添购降温产品”滋生攀比现象,类似问题容易引发舆论共鸣和效仿。建议学校充分考量学生需求,与学生积极沟通,避免学生或家长因不满开展情绪化的权益争取活动。另外新安装空调电扇的学校还应注意电器使用安全、收费争议和电力供应保障,避免电力承受能力不足,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或电费收费不透明引发学生不满。

2.极端天气下居家、停课安排:针对低年级学生和学龄前儿童,是否有需要在极端天气下实行居家、停课安排也容易引发争议。一方面,极端天气发生前气象部门都有相关预警,如极端气象发生后临时通知居家或停课,对学生及家长正常安排造成影响,则容易引发负面争议,另一方面,相关安排“一校一策”“朝令夕改”等问题也易引发舆论集中不满,建议关注气象部门预报,提前规划,统一标准,做好教学管理和保障工作。另外高温天气下假期违规补课问题更易引发争议,临近暑假,一些违规补课机构为躲避检查可能出现在密闭空间补课等情况,其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建议加以重视。

3.重视学生健康保障工作:高温和极端天气下,学校应落实学生健康保障责任,慎重规划学生室外活动课安排,加强健康教育力度,做好校园医疗保障工作,严防高温天气下学生突发意外而没有应急应对措施。

4.溺水与安全教育:高温天气影响,游泳戏水等水上娱乐热度增高,建议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呼吁学生及家长远离野浴野泳,防止溺水事故。同时各类水上乐园、海滨浴场也应做好急救保障,严防戏水安全问题。

04 舆论环境高度承压  负面情绪易蔓延

1.财政补贴使用情况易引发集中关注:极端天气可能对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出现灾情,受此影响国家和地方政府往往会针对困难群众和受极端天气影响的群众发放补贴或补助进行帮扶,建议重点关注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做好专用资金监管,确保救灾资金第一时间直达基层、直达群众,警惕补贴资金和物资未尽其用或挪做他用的相关舆情。

2.对高温天气认识不足产生懈怠情绪:群众对炎热天气影响认识程度低,尤其是长期在空调房的城市市民,低估高温天气影响,防晒补水不到位或剧烈运动,都容易导致出现晒伤脱水中暑,甚至热射病。另外部分群众对高温预警信息不够关注和对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准确度存疑也容易加大高温天气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加强高温天气负面影响的宣传力度,及时提醒重点人群加强自身健康防护。

3.极端高温易加剧烦躁情绪蔓延:持续高温易影响人们心理状态,部分群众可能出现暴躁、易怒等情绪失控情况,受此影响一些冲突、争议类事件发生风险增高,类似事件集中发生还容易导致舆论负面情绪持续蔓延,导致不稳定因素增加,应加以重视。

05  应对建议

1.坚持底线思维,做好极端天气应对。持续高温天气影响,极端天气风险增高,且存在旱涝并存、旱涝急转、旱涝交替等各种复杂情况。建议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做好极端天气应对工作,走出“南涝北旱”等思维定势,高度重视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从加强预警、排查隐患,到准备物资、完善预案,全方位积极应对各类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将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放在首位。重视应急响应准备工作,及时配备必要的物资和装备,积极学习各地优秀做法,避免极端天气或自然灾害发生后,应对不及时、处置不妥当引发的负面质疑。

2.全力保障供应,做好水电等民生保障。水和电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高温天气下,供水、供电企业应积极承担责任,迅速做好应急响应,确保居民水电充足,全力守护“民生线”。同时也应做好节水节电宣传,呼吁广大群众合理使用水电资源,平稳度过极端天气导致的供水供电高峰。

3.重视人文关怀,扩大纳凉服务。高温天气下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敏感人群、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和户外作业人员受高温影响较大,建议一方面是做好公共场所开放工作,在地铁、车站、大型商超、体育馆、博物馆、政务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有条件的可以开放“纳凉区域”共群众乘凉,即便条件有限不方便设置,也应避免与期望纳凉的群众发生冲突,特别是有午休时间的公共单位,应警惕拒绝中午办事或参观的市民进入大厅避暑引发舆论不满。另一方面,对户外工作者、新业态群体、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等特殊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确保安全度过极端高温天气,通过人文关怀帮助广大市民群众安全度过极端高温天气,严防相关争议。

4.关注户外劳动者,做好权益和福利保障。保障户外一线作业人员的健康安全,需要以人为本,充分从劳动者需求出发,减少高温下户外劳动时间、保证高温补贴准时足额发放,积极为户外劳动者提供防暑降温用品,最大限度减少夏季高温天气因素给一线劳动者生产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5.充分尊重群众心态,避免不当宣传引发争议。夏季天气变化大,部分地区在经历高温天气的同时,也有城市正在经历暴雨、洪涝等灾害,两种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情绪对冲,容易引发争议,甚至“地域对立”和“地域黑”炒作。在宣传和报道中,必须充分考虑到群众感受,尊重群众心态,避免夸大甚至过度渲染灾害情况或“娱乐化”灾害影响引发群众不满;另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在防灾减灾、群众权益保护等工作的宣传中,应避免片面和虚夸成分,警惕不当宣传引发舆论反噬,加剧舆论矛盾。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