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雷言雷语”舆情的7个类型和3大建议

编者按:

长期以来,公职人员因自身的不当言论引发舆情的情形时有发生,其一些与身份不符、职能不合的官僚言论曝光后,不仅让公众瞠目结舌,更引发舆论对权力傲慢的反思。近年来,随着公职人员作风转变和舆情素养提升,此类“雷言雷语”的舆情数量有减少趋势,但烈度仍然不减。法治网舆情中心选取2019年以来的33起公职人员“雷言雷语”的典型事件,分析特征、剖析成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官方规避舆情雷点提供参考。

类型分析

1.政治导向错误型。公职人员的言行在一定范围内代表党和政府,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是底线要求。但在日常工作中,仍有部分公职人员口无遮拦,发表有违背党政方针、丑化党和政府形象的言论。如2023年4月,东部某市公安局副局长在朋友圈发文对“一国两制”基本国策大肆抨击、公然否定,产生恶劣影响,最终被开除党籍。2019年2月,贵州兴义市财政局一职工因在义务植树活动崴脚心生不满,在微信朋友圈发文歪曲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造成不良影响,受到严重警告处分。这类“雷言雷语”数量不多但影响恶劣,甚至成为境外攻击我国的“饵料”,有损党和政府形象,堪称“雷言雷语”中的最大“雷”。

2.爆粗口骂人型。公职人员“乱说话”“耍官威”已遭人反感,但部分官员以爆粗口、骂人“雷”出圈,其身上的江湖匪气成为舆论唾弃对象。从河南唐河县信访官员接连4次喊话群众“给我滚出去”、河北平山县委政法委书记用“滚”字回复群众短信,到河南鲁山县住建局工作人员对采访记者爆粗口“监督你X,滚”,再到山西孝义市教科局长面对学生家长的质疑直接破口大骂、海南万宁一干部称维权农民为“刁民”等,无不折射出一些基层官员素质堪忧,以及面对民意表达时的蛮横无理,相关粗鄙言论一经曝光便沦为众矢之的,严重损害干部队伍形象。

3.蛮横威胁型。在与群众沟通中,一些公职人员的“雷言雷语”不仅停留在言语冲突层面,甚至为了快速弹压对自己不利的事态,对群众进行“威胁”。例如,内蒙古开鲁县双胜村村干部阻拦春耕事件中,村支书扬言“我就跟你耗着了,我看你咋着”;村委会副主任声称,“我要不整出200人来(挡着),我在双胜村的主任就白选”。山东平度云山镇党委书记王某威胁上访群众,称“有一百种方法去刑事他儿子”。这种威胁型言论彻底将群众推向对立面,暴露出个别官员将权力当作私器的丑陋嘴脸。

4.质问回怼型。面对群众诉求或是媒体采访追问,部分公职人员非但不直面问题反而选择颇具强权色彩的回怼,强硬的态度和高高在上的姿态惹人反感。例如,西安一男子实名举报副镇长半夜叫其妻子唱歌,副镇长回怼:“我给你道歉么,是不是?”“那你还要咋,把人杀了?”更有一些官员将矛头对准媒体,如此前安徽蚌埠音乐节因用围挡封桥引发“怕市民不买票免费听音乐”的质疑,面对记者采访,官员反问记者:“作为新闻媒体,你宣传点好的方面不行吗?”这类言论虽不如爆粗口骂人、蛮横威胁性质恶劣,但逞一时口舌之快,用质问、回怼的方式回应群众关切,不仅难消疑问,反而会激发新一轮舆情,实不可取。

5.“一问三不知”型。除了质问回怼、威胁骂人这种冲突型言论,回避型“雷言雷语”也较为典型。一些官员以“不方便”面对采访,以“不知道”回应质疑,“一问三不知”成为“雷人”方式。近日,在安徽滁河水体污染事件中,全椒县水利局党组成员面对央视记者采访称“我还有两个月就退休啦,我也不该过多地问这些事情”,引发轩然大波,网民讽刺其为“退休哥”,并对其“问就是不知道”的回应强烈不满。在今年四月内蒙古开鲁县村干部阻拦春耕事件中,该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纪某某“别找我,我不懂法”的言论遭舆论痛斥。此前,河南禹州教体局工作人员针对7岁女童眼睛被同学塞纸片事件称“我们知道的和你们(记者)一样多”“不知道”同样招致舆论批评。在热点事件中,舆论普遍期待官方“给一个说法”,但公职人员在面对追问时的遮遮掩掩与舆论期待相距甚远,有些官员甚至对职责内的工作推诿卸责,消极怠工、“退避三舍”的状态为舆论所不齿。

6.信口开河型。信口开河型“雷言雷语”主要指无中生有、张冠李戴、顾左右而言他等有违事实和法律法规的不当言语。部分官员面对社会监督时以夸张的言论歪曲事实,令人瞠目结舌。例如,部分官员希望以通俗化的类比化解疑虑,但因举例不当陷入逻辑误区,给公众带来“避重就轻”“侮辱智商”的观感。例如,在安徽滁河水体污染事件中,全椒县生态环境分局局长用茅台打比方反问央视记者,称“喝茅台也能喝死人”。另有部分公职人员对事件的解释说明有违常理,生拗硬掰引发哗然。例如,辽宁盘锦大洼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在庭审现场发表“收受贿赂不办事,说明了相关的司法工作人员保证了他们的道德底线”等言论,不仅“在场人都笑了”,也引发网络群嘲。这类信口开河型的荒唐表达不仅无助于平息舆论风波,反而直接给政府形象抹黑。

7.贪腐低俗型。官员贪腐及作风问题本身便具备舆情敏感性,相关因素附着在言语之上更易戳中舆情“痛点”,点燃舆情“雷点”。例如,黑龙江鸡西某前官员“政府的事我说了算,上什么会”,辽宁营口某前官员“老板花钱如流水,送我俩钱也正常”,四川青川县某国企官员“接触多了,就成了好兄弟、好朋友,也就不存在管理服务对象之类的了”等言论,暴露了个别官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恶行,加重了舆论“无官不贪”的刻板印象。此外,近年来多名领导干部在微信群、聊天对话框发出的不雅消息频被曝光,相关图文内容因大尺度露骨十分吸睛,例如“张×……要顶住压力,即使全区知道咱俩开房又怎样”等,常引发网民集体“吃瓜围观”,负面影响延绵难消。

成因分析

分析发现,公职人员“雷言雷语”的生成有着多层次原因,但主要与官员思想、媒介素养、舆论环境等方面密切相关。

1.权力观扭曲是本质原因

这些公职人员的言论之所以被认为“雷”,大多是因为其事实表达不清淅,语气不和谐,逻辑不严谨,价值不崇高。有媒体曾发文分析称,“地方部分干部时不时出现满嘴跑火车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政治站位不高、责任担当不足、法治意识淡薄”。深究根源,本质上是涉事官员的思想总开关出了问题,他们脱离了群众,没有把为人民服务当作己任,而是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将民众利益、媒体监督等视为政府利益的对立面,导致权力观、政绩观严重扭曲。言由心生,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下,“雷言雷语”自然成为偶然中的必然。

2.媒介素养不足是直接原因

由“雷言雷语”引发舆情风波的直接原因是部分公职人员,特别是基层干部的媒介素养不足。分析案例发现,县及以下层级的基层公职人员出现“雷言雷语”的频率较高,他们普遍不懂如何与媒体、自媒体、网民打交道,沟通能力与技巧不足,常在言行上走极端。部分人员一味回避,不愿讲、不敢讲、怕讲错的问题突出,“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多发;另有部分人员冲动、鲁莽,信口开河、“大放厥词”的情况频现。综合来看,要想从根源上减少“祸从口出”的情况,提升基层公职人员的媒介素养势在必行。

3.舆论环境复杂是深层诱因

近年来,舆论环境愈发复杂,已经从“人人握有麦克风”的时代升级为“处处都有摄录机+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的言行都时刻处于周围人群围观之下。如果公职人员,尤其是官员对舆论环境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层面,则很容易陷入言行“雷区”。

一方面,部分公职人员对舆论监督的全面性与深入性认识不足。“雷言雷语”的流出场景大致可分为主动式、被动式两大类型。媒体采访、官员讲话属于主动式流出,暗访、聊天记录、通话记录曝光则属于被动式流出。两种流出方式的交互作用,让各级政府和官员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受到舆论更为严格的审视。如果公职人员对这种舆论环境缺乏认知,不注重自身言行甚至出现“雷言雷语”,很可能被快速曝光,引发网民追问与媒体的“轰炸”。

另一方面,部分公职人员对“舆论陷阱”的警惕性和防范性不足。许多“雷言雷语”的本意并非公众所理解的字面含义,而是在特定语境下产生,这些言论可能被挪用语境或被片面化解读,经过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后,遭遇断章取义及语境坍塌。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假媒体、黑公关会通过巧妙设置采访问题、有意激怒造成情绪失控等方式制造话语陷阱,引人入“坑”,通过技术剪辑等手段让相关言论被曲解,如果公职人员舆情意识不足,就可能沦为网络黑公关的“猎捕”对象。

对策建议

1.树牢群众观念

公职人员想要避免“雷言雷语”,最重要的是从思想上摆正自身位置,树牢群众观念。一方面,公职人员,尤其官员需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将为人民服务当作己任,根除“雷言雷语”产生的思想毒瘤。另一方面,各层级干部也需不断锤炼作风,在民生、教育、法治、环保等与利益攸关领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做到未“语”绸缪,减少突发性维权、倒逼式追问等“雷言雷语”出现的场景,从实体层面抑制公职人员“雷言雷语”现象的产生。

2.提升媒介素养

媒介形态不断更迭,媒介素养已成为各层级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公职人员防范“雷言雷语”舆情产生的重要先决条件,即为全方位提升媒介素养。第一,增加网络媒介知识。通过自觉学网、用网,将网上的热点与自己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媒介观,熟悉相关舆情传播规律与防范策略。第二,掌握与媒介的交往之道。各级公职人员要深入了解媒体、自媒体等媒介的运行机制,提高运用各媒介与群众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克服恐媒、惧媒思想,抛弃愚民、骗民策略,做到与群众的理性沟通、平等交流。第三,更新话语体系。在日常工作中,各级公职人员可善用网言网语,巧用网络热词,以清新生动的话语表达替代态度生硬、词不达意的“雷言雷语”,实现与群众的高效、高质交流,力争与群众话语体系的同频共振。

3.洞悉舆论环境

对当前舆论环境的洞悉,是防范公职人员因“雷言雷语”引发舆情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各层级公职人员需要对舆论监督的全面性与深入性加强理解,做到镜头前与镜头后的全时、全位慎独。另一方面,也需增强对网络舆论陷阱的警惕性和防范性,避免授人以柄身陷舆情。值得注意的是,“雷言雷语”类舆情次生危害较大,一旦发生不仅具有个案效应,还会影响政府及公职人员整体形象,所以相关舆情处置也至关重要。面对此类舆情,官方还需第一时间查明真相、廓清公众疑虑,以公正的处置及时消除负面影响,避免政府公信力在质疑声中被不断消解。(法治网舆情中心)

Leave a Reply